拉脫維亞介紹
2017-06-28
拉脫維亞[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往: 導覽, 搜尋
里加的新藝術建築
拉脫維亞(英語:Latvi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北部,是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之一[5];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6],國土面積64,589 km2(24,938 sq mi)[7],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8]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9]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二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7]
拉脫維亞是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英語:Nordic Investment Bank)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並獲邀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10][11]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12]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政治
3 行政區劃
4 地理
5 經濟
5.1 貨幣
5.2 自然資源
5.3 經濟簡史
5.4 經濟概況
5.5 農業
5.6 工業
5.7 旅遊
5.8 軍事
5.9 交通運輸
6 人口
6.1 非公民問題
7 外交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主條目:拉脫維亞歷史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脫維亞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羅的海的東岸。[13] 公元前900年,幾個不同的波羅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脫維亞: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拉脫維亞語: kurši, zemgaļi,latgaļi, sēļi)以及說芬蘭語的利沃尼亞人(lībieši)。波羅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羅馬的商路,以當地產琥珀交換貴金屬[14]。
儘管上千年來當地人和外部世界一直保有聯繫,但完全融入歐洲社會已經是12世紀了。[15] 12世紀晚期,第一個傳教士由羅馬教皇派遣,來到了道加瓦河下游進行傳教。並且逐漸建立了由德國商人和傳教士為主的定居點[16] 但當地居民卻沒有接受基督教.[16]於是 日耳曼十字軍 被派往拉脫維亞,用武力強迫當地居民改信基督教。[17]這時,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國並與入侵者對抗。 但在13世紀早期,德國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維亞的大部[16]以及愛沙尼亞的南部地區 。並且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十字軍國家即後來所知的瑪利亞地或利沃尼亞。里加成為了主要的貿易中心,並於1281年的加入了漢薩同盟[16]
18世紀時,俄國從瑞典和波蘭獲取了現拉脫維亞的所有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脫維亞於1918年11月18日獲得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再次吞併拉脫維亞,並將其納爲一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於1980年代時開始進行政治改革,這也促進了拉脫維亞獨立運動的發展。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再次宣布獨立。自獨立以來,拉脫維亞積極培養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並已於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
2006年10月7日,議會選舉舉行。人民黨獲得100個席位中的23席,綠黨和農民聯盟獲得18席,新時代黨得到18席,和諧中間黨占據17個席位,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祖國與自由聯盟、為了統一的拉脫維亞人權黨分別獲得10個、8個和6個席位。人民黨、綠黨和農民聯盟、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以及祖國與自由聯盟組建聯合政府,艾加爾斯·卡爾維蒂斯繼續擔任總理。[18]2007年5月31日,議會舉行總統選舉,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19]
Riga中央市場
拉脫維亞議會
Ventas瀑布
外交部
拉軍派駐伊拉克步兵營
Ventspils港
阿伊茲克勞克萊斯銀行
國立拉脫維亞大學
邊境居留營
拉軍特種步兵
拉脫維亞立法機構爲一院制的拉脫維亞議會(Saeima),有100個席位,每四年通過國民直接選舉選出。拉脫維亞總統則是通過議會選舉,每四年選出。總統任命拉脫維亞總理和內閣,並接受議會的信任投票。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內閣組成。這套政治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在拉脫維亞存在[20]。
行政區劃[編輯]
主條目:拉脫維亞行政區劃
拉脫維亞行政區劃
2009年7月1日起,拉脫維亞分為9個直轄市(拉脫維亞語:pilsēta)、109個自治市(novads)。[21]
主條目:拉脫維亞地理
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處在東歐平原,北與愛沙尼亞,南與立陶宛,東與俄羅斯,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國界線總長1862公里。海岸線總531公里。長全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87米,3/4地區海拔在120米以下,地貌為丘陵(東部和西部)和平原。重要河流有道加瓦河、利耶盧佩河和戈雅河。
主條目:拉脫維亞經濟
於1993年6月28日發行拉特作為自己國家的貨幣。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
自然資源[編輯]
有泥炭以及白雲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築材料。森林覆蓋率38%。
經濟簡史[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由於原有的經濟基礎良好,因此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和發展。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4倍,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0%。1988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133.25億盧布,國民收入為72.88億盧布。1989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較去年分別增長2.1%和4.1%,為136.04億盧布和76億盧布。1990年拉脫維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蘇的1.2%,居全蘇第11位,是全蘇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拉脫維亞獨立後,摒棄了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模式,改而實行向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政策。關於經濟改革的主要構想和內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徹底改革經濟結構,實現國營財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改變以國家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在經濟管理上,打破國家的壟斷,大力鼓勵和發展市場經營活動。歸結起來,拉脫維亞經濟改革主要是徹底改變前蘇聯那套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此,獨立以來,該國已頒布了關於改革財產權、實現私有化、開放價格等許多有關的法律和法令,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轉營的實際措施。例如,獨立以來它已基本開放了物價,價格由市場進行調節。拉脫維亞自從獨立以來經濟形勢嚴峻。特別是1992年「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1992年8月該國職工平均工資2000拉脫維亞盧布(約合2300俄羅斯盧布)。
經濟概況[編輯]
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居首位,農業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時期,工業以耗金屬少的機器製造業著稱。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設備和醫療器械,並給原蘇聯其他共和國進行來料加工,成品返銷。畜牧業發達,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獨立後,開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發行本國貨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和獨立預算。由於同原蘇聯各國的傳統貿易關係被破壞,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供應遇到嚴重困難,一度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經濟才有所回升。從1991年起,拉脫維亞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於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的失誤,1995年夏發生金融危機,全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波羅的海銀行宣布倒閉,使已出現的經濟回升勢頭受到一定影響。1995年12月新政府組成後,主張積極發展生產,並力主恢復與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傳統經濟貿易聯繫。1996年國民經濟略有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
1996年農業、畜牧業和森林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7%。全國近1/3的人口住在農村、有1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和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主要是奶、肉兩用的養畜業、飼養牛和豬。養蜂業發達。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個家庭農業經濟單位,319個農業企業中已有79個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產387公斤奶,404公斤馬鈴薯,348公斤穀物。
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8%。主要工業門類:電子產品、機器製造、食品、輕工、紡織、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米耶斯都拉公園(里加的歷史中心)、里加古城、尤爾馬拉海濱、希古達和采西斯風景區、露天民俗博物館、隆達列宮、 阿爾達利斯啤酒廠(Aldaris)、萊依瑪巧克力廠(Laima)。
1991年8月23日開始組建軍隊,11月成立國防部。國防力量由陸、海、空軍和國民衛隊組成。2006年前實行義務兵役,2007年1月開始實行軍隊職業化。根據本人意願,軍隊與士兵簽署3至15年的服役合約。
交通運輸[編輯]
鐵路:總長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電氣化鐵路。 公路:國家級公路線總長20227千米。 水運:內河航線全長350千米。主要海港有文茨皮爾斯、里加和利耶帕亞。 空運:有里加、文茨皮爾斯、利耶帕亞三個國際機場。拉有波羅的海航空公司、「拉特恰特」航空公司和「拉特帕斯」等三家航空公司。波羅的海航空公司(AIR BALTIC)創建於1995年,是拉唯一的國際航空公司,國家占99.8%股份。拉脫維亞國內主要以鐵路和海運為主。 當地交通:拉脫維亞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每日5:30—00:30運營,部分線路22:30停運。上車購票,票價0.2拉特。行車線路不易掌握,車站和車上只標明起點和終點站。計程車空車亮綠燈。
總人口206.7萬(2011年),拉脫維亞人占62.1%,俄羅斯人占26.9%,白俄羅斯人占3.3%,其他民族有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等。多數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經常性參加教會活動。天主教50萬人,路德宗新教45萬人,東正教35萬人。而拉脫維亞也是性別比差異最大的國家,是少數女多男少的地區,差距約在8%。
非公民問題[編輯]
主條目:非公民 (拉脫維亞)
1991年10月15日通過的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關於拉脫維亞國民公民權恢復與歸化基本原則》的決定,產生了拉脫維亞的「非公民」問題。根據決議,只有1940年前在拉脫維亞出生的人及其後代,其拉脫維亞國籍纔獲得承認。超過70萬人,接近總人口的30%,失去了拉脫維亞國籍。
1994年制訂的國籍法規定了入籍程序,從1995年2月1日開始生效。[22]此段時間內,只有少數非公民可以通過此程序重新取得國籍。在1998年的全民表決中,拉脫維亞國籍法重新修訂,使得大部分非公民,在通過語言、歷史和憲法知識考試後可以重新取得國籍。 但是對於大部分上了年紀的俄羅斯居民,由於在蘇聯時期拒絕學習拉脫維亞語,或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習拉脫維亞語成了一大難題。[23] 根據統計,超過60歲的人在非公民中佔據了絕大多數。[24] 因此從2011年9月1日開始,降低了65歲以上非公民的語言考試難度。[25]
1995年,通過的法律[26]定義了非公民的地位。
主條目:拉脫維亞共和國建交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